-
查看:1436 | 回復:1中國糧食安全風險,你知道嗎?
-
發表于:2018/6/8 14:55:15
中國糧食安全風險,你知道嗎?
20世紀70年代,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說過:“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彪S著中國糧食安全問題逐步浮出水面,人們也越來越擔心基辛格的這一預言是否會演變成中國人的厄運?中國現在糧食安全風險主要來自哪些方面?帶著這些問題,本期刊物特收集整理以下文章呈現給讀者。
一、農民大量減少,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
從1994年至2016年,中國的城鎮化人口從1.72億人增加至7.93億人,鄉村常住人口5.9億人,城鎮化率達到57.4%。2017年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8億1347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8.52%,比2016年末提高1.17個百分點。鄉村常住人口5億7661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41.48%。
農民人數的大幅度縮減,使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出現大幅度下降,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較低,各級地方政府種糧積極性也沒有充分調動起來,這就進一步增添了糧食安全風險。
農民為什么沒有種糧積極性?種糧的比較效益低,種糧不比種其他的經濟作物,種西瓜、辣椒、黃瓜,效益都是種糧的幾倍,再一個是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漲得過快,種子、農藥化肥等等,價格比糧食價格漲得快得多。種糧不如外出打工,現在統計到外面打工的農民工有近3億人,一般來講一個農民工在外面打工比種糧效益高三倍。農民做什么都比種糧食強,種什么比種糧食強,所以種糧食是最不賺錢的,最辛苦的事情。第二個原因是惠農政策沒有完全到位,有很多該拿的補助沒拿到,還有些該享受的政策沒享受到。第三是農村基礎設施薄弱,還有很多地方都是靠天種田,不能做到旱澇保收。
如今,70、80、90后成為農民大軍中的主力,但是他們雖為農民戶口卻“志不在農”者不在少數,外出打工、做生意、讀書的選擇要優先于當農民,這還不僅僅是處于經濟收入上的考慮,還有來自于文化層面的。多年來,農業、農民處于社會文化和認同感的底層,不受重視甚至是遭受歧視的現象久已,這樣便使得大量的青壯年不愿意沿襲父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勞作。社會氛圍對農業造成的侵蝕也許更加可怕。
許多地方政府抓糧食生產積極性為啥也不高?取消農業稅以后,抓農業體現不了多少財政收入,宣傳動員老百姓種糧食的話,還要花成本。另外,長期以來我國許多種糧的大縣大省都是把種糧作為政治任務完成,不是按照經濟規律來分配任務。也對市場環境下糧食生產造成了一定影響。
二、造成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幾個認識誤區
(1)認為當前的主要問題還是轉移農民,只要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適當地刺激,農村過剩勞動力就能被充分利用起來,增加糧食產量。
這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確實是正確的,但現在這個問題并不成立。因為隨著沿海工業化的發展,農村大量有效勞動力流入城鎮,致使很多地方存在有效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如果不改變農業的生產模式,我們就很難改變農民增收與糧食安全的零和搏弈。只有改變當前農業生產模式,變勞動密集型農業為資本、技術密集型農業,由勞動力量的投入轉變為質的投入,才能變零和搏弈為雙贏搏弈。
(2)認為中國地大物博,耕地的增加潛力很大。這也是一種錯誤認識,中國國土確實遼闊,但平均到13億人口就很少了,并且過于貧瘠,大漠、戈壁、凍土,高山,沙漠化,鹽堿化,缺水,使中國耕地質量低劣。雖然各地可能少報了一些耕地面積,但和中國每年因工業化、城市化而減少的肥沃土地的數量相比,并不值一提,這些大部分是一些質量差或開發難度較大的土地,其生產潛力極為有限,如果再考慮到中國極為脆弱的生態系統的話,中國耕地的增長潛力則更為有限。
(3)迷信于市場經濟,執著于比較優勢,主張中國應該通過國際貿易來解決自己的糧食問題。有人認為,中國勞動力資源極其豐富,因此,應該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養殖、花卉、水果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放棄低附加值的糧食的自給自足,讓比較優勢來決定中國的農業產業結構,通過國際貿易來調節國內供求。從理論上來說這沒有錯,但糧食是一種戰略品,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民族獨立,不可能依賴國際市場來滿足。因此,比較優勢不適用于中國的糧食問題。
(4)滿足于現有的農業政策,認為漸進的改革可以確保糧食安全。我們應該看到,農業政策的伸縮性不大,如果沒有農業的規?;?、產業化、科技化經營,只治標不治本,城鄉差距將進一步擴大,糧食安全將不斷惡化。
耕地流失
據國土資源部數據,截至2016年底,全國31個?。▍^、市)耕地20.24億畝、園地2.14億畝、林地37.94億畝、牧草地32.90億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4.77億畝、交通運輸用地0.57億畝、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4.90億畝。
與2015年底相比,全國農用地面積凈減少493.5萬畝,其中耕地凈減少115.3萬畝。建設用地凈增加751.1萬畝,未利用地凈減少257.6萬畝。
數據顯示:2016年,各類整治項目共補充耕地365.4萬畝,較2015年提高了近19個百分點。全年建設占用水田、水澆地面積240.4萬畝,通過各類土地整治等方式增加水田、水澆地255.2萬畝,實現了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
盡管國家在保證農業用地上做了許多努力和工作,但是農業用地被蠶食的風險依然存在。據統計,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開始加速。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到2015年末,我國地級以上城市行政區域土地面積73.3萬平方公里,比2012年增長11.6%。其中,建成區面積40941平方公里,增長13.3%。中國城市數量達到657個,其中,直轄市4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278個,縣級市360個。
從1978年到2015年,中國城市數量達到663個,其中,直轄市4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278個,縣級市360個,建制鎮由2173個增加到20312個,人口超過千萬的大城市達15個,而這一數字正在飛速增長。
在此過程中,大片良田被蠶食。2017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2220千公頃(16.83億畝),比2016年減少815千公頃(1222萬畝),下降0.7%。其中谷物播種面積92930千公頃(13.93億畝),比2016年減少1464千公頃(2196萬畝),下降1.6%。
三、糧食進口量大幅攀升
雖然從2003-2017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連年增長,一邊是糧食連續增產,一邊是進口量不斷攀升。201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1791萬噸(12358億斤),比2016年增加166萬噸(33億斤),增長0.3%。其中谷物產量56455萬噸(11291億斤),比2016年減少83萬噸(17億斤),減少0.1%。
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17年中國糧食累計進口13062萬噸,較上年增加13.9%,我國糧食進口總量創歷史新高。其中大豆累計進口9553萬噸,稻米累計進口403萬噸,小麥累計進口442萬噸,玉米累計進口283萬噸;2017年中國糧食累計出口280萬噸,較2016年增加47.4%,其中大豆累計出口11萬噸,稻米累計出口120萬噸,玉米累計出口8.6萬噸,進口和出口總量雙雙創新高。盡管2017年進口糧食總量已超過了一億三千萬噸,超過了我國2017年糧食總產量的五分之一。
從糧食需求方面來看,中國人口眾多,2013年已達13.54億。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最新預測,到2020年,按14.3億人口、人均消費409公斤~414公斤計算,總需求量將達到58487萬噸~59202萬噸,按照中國的糧食生產能力估算,屆時國內糧食供給(不含大豆)的缺口將在4000萬噸~5000萬噸。若按國務院公布的糧食白皮書《中國的糧食問題》公布數據,按人均占有400公斤計算,預測2030年中國的糧食總需求量達到64000萬噸左右。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穩步發展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膳食結構也將發生相應變化,對糧食以外的其他農產品消費需求逐年遞增。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將要面對的是一個日益龐大的糧食需求市場,糧食安全面臨巨大挑戰。
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糧食安全不可能過多依賴國際市場,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同樣會引發世界性的糧食安全危機。近年來,國際糧食貿易格局演變和國際糧食市場行情發生了較大變化,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大幅波動,農業貿易自由化令發達國家不斷強化技術壁壘和環境壁壘,使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仍然處于不利地位,擴大了收入差距,惡化了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狀況。2012年小麥、玉米和水稻三大谷物進口量為1398萬噸,大豆凈進口量則達到了5800多萬噸的最高紀錄,糧食年度自給率降至88.4%,其中大豆自給率不到20%。在這種形勢下,中國政府劃定了國際糧食貿易的基本底線,即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確保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
因此,中國未來的糧食安全仍面臨著許多挑戰,必須要用系統的、戰略的眼光,客觀、正確地認識中國糧食安全狀況及其發展趨勢,全面分析未來糧食安全將要面對的許多不確定性風險,并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提前對糧食安全風險進行預警,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揚長避短,防范糧食安全風險的發生。
而專家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將上升到5.54億噸,但糧食需求大約為7億噸,有近2億噸的缺口。越來越多的進口糧涌入中國,引發了業界對糧食安全的擔憂。在《經濟學人》最新公布的《2016世界糧食安全指數報告》中,中國排在42位,西方國家占領了全球糧食安全系數排行榜第一梯隊。大大領先于中國的,包括糧食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18位)和韓國(24位)。
四、謹防中國糧食市場被國外控制
四大國際谷物貿易商指的是四大跨國公司,包括ADM、BunGE、嘉吉和路易斯德弗斯、路易斯,根據英文名字的第一個字母,人們稱之為“ABCD”。四大糧食商人是具有100多年歷史的跨國糧食貿易商,目前,世界糧食貿易量的80%是壟斷在這四個糧食商人手中,“只有他們可以定價?!?/span>
這四大跨國糧商常常被稱為國際糧食市場的“幕后之手”。這些國際巨頭擁有資本和經驗的優勢,對上游原材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和供應的絕對控制已經完成。
目前,世界10大糧食出口國中,四大糧食商人中有9個。它們從種子、飼料和肥料開始生產、供銷業務,幾乎每個層次的市場都具有絕對優勢。四大糧食生產企業在農產品領域有自己的產業鏈,一旦在目標國家站穩腳跟,將迅速摧毀原有的糧食行業運作鏈。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國外糧食企業來中國為中國的糧食市場發展良好,但是,如果外國資本在中國的糧食市場起著主導作用,國內的糧食安全就會出現問題。
由于四大糧商在農產品領域都有自己完整的產業鏈,一旦在目的國站穩腳跟,就利用資本優勢迅速破壞該國原有的經營鏈條,使該國原有的糧食體系變為依附于四大糧商的一個環節。
“早期進入中國市場之時,四大糧商在中國市場并沒有設立工廠,而是以設立辦事處的形式,以貿易業務為主,同時對中國市場進行多方位研究?!彼拇蠹Z商正式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大概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周立研究認為,在自由貿易體系下,資本滲透進農業,攫取了美國政府的大量補貼,從而得以在全球推銷低價糧食。與此同時,各國在低價糧食的傾銷之下,逐漸喪失糧食自主權。美國糧食巨頭和美國國家政權結合而成的“糧食帝國”得以掌控全球的糧食主權。
2004年前后,中國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在改革中,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糧食儲備體系??h級儲備糧庫與其他三級糧庫一起構成國家糧食儲備體系,承擔著調節市場供求、平抑年際間糧食產量波動等多項重要任務。
自2004年后,因為逐步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基層糧庫不再獲得國家財政補貼,完全自負盈虧。這使部分糧庫生產經營艱難,負債沉重。此時,面對實力雄厚的外資糧商拋來的繡球,不少基層糧庫認為那是解困良方。
中國糧食話語權旁落,以大豆市場的教訓最為慘痛。有數據顯示,四大跨國糧商曾經控制了中國75%以上的油脂市場原料與加工及食用油供應,中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跨國糧商參股控股了64家。它們憑借國際資本,已基本完成對上中下游的絕對控制權。食用油市場的眾多響當當的品牌早已被跨國糧商收入囊中。
ADM在中國擴張的“標志性作品”,則被外界更多地指認為2000年其與新加坡豐益公司投資組建的中國最大的糧油集團——益海集團。尤其是2006年底,豐益國際以27億美元收購了嘉里糧油,并與其在中國的子公司益海集團合并,成為規模更為龐大的益海嘉里集團。
美國ADM與新加坡豐益國際共同控制的益海嘉里,在國內食用油市場已經占有60%-70%的份額,金龍魚、胡姬花、鯉魚等食用油品牌同屬益海嘉里所有。在合并的當年,就有媒體稱益海嘉里掌握了國內油脂價格的控制權,成為中國食用油寡頭。
跨國資本以高于國家保護價收購國產大豆,目的是對大豆產業的壟斷。從全國的市場占有率來說,國產大豆只是一小部分,益海在國內轉基因食用油市場占有率很大,他們的目的是控制大豆產品的定價權。外資控制了大豆領域,大豆油價格便容易被操縱。
比如,2007年,在跨國糧商的操控下,國內食用油價格猛漲,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為此拋出20萬噸食用油平抑油價,卻未見效果。2010年初,金龍魚等主要品牌食用油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輪漲價潮,售價幾乎上漲了10%左右。
根據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的統計數據,中國油脂油料凈進口總量已由2000年的461.4萬噸上升到2010年的2088.9萬噸,10年間增長353%,并呈現不斷加速上升的趨勢。與此同時,中國食用植物油的自給率已由本世紀初的60%下降到目前的37%左右。
中國十大食用油加工企業中,年產量150萬噸以上的有3家,即“益?!薄凹卫铩薄爸屑Z”。
從2007年開始,美國大豆價格一路飆升,從500元/噸,最高漲到2008年7月的1650元!豆油也從5000元/噸飆升到15000元,豆米白價格也翻了一倍;直接導致豬肉價格一下子飆到20幾元一斤,幾乎是舉國震動。
沒辦法,中國政府只能派出國家隊進場,2008年3月中糧、中儲糧等國企開始收儲大豆與國際資本展開拉鋸戰,天佑中華,8月美國爆發金融危機,虛高的大豆價格暴跌,國際資本損失慘重,國家隊抄底大量收儲大豆作為國家戰略儲備,光是2008年就買了700多萬噸,以后每年只要大豆價格下降就買買買,一旦國際資本炒作大豆價格就動用儲備砸盤,所以,雖然中國大豆產業被國際資本擊潰,但是,誰也不敢再炒作大豆價格。沒有國家隊(中糧、中儲糧這些國企糧商)這個定海神針,中國現在的豬肉價格至少要翻一番。
2010年3月份,中國市場玉米價格開始逐漸上揚,官方為控制玉米價格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中糧集團14年來首次大規模進口轉基因玉米,業內人士擔憂,中國的玉米產業可能遭到外資控制。玉米是養殖行業中的主要原料,一旦其被外資控制,中國的養殖業就要受制于外資,豬、雞、鴨肉類價格可能也要看外資的臉色。
五、種子安全也成問題,農業不可自留種
在本世紀的最初10年,我國種業剛剛起步,恰逢跨國種業公司全球布局之時。種業市場放開后,國產種業發展遭遇巨大壓力。洋種子的代表是玉米先玉335和部分設施蔬菜品種。最高峰時,先玉335推廣面積達4000多萬畝,國外種子占據山東壽光設施蔬菜種子的大部分市場。那時候,我們的壓力很大。玉米育種家程相文說。
“洋種子”瘋狂布局我國農業區折射出本土種子產業勢單力薄的現實。與孟山都、先鋒等跨國種業巨頭相比,我國的種子企業毫無優勢可言。就拿研發投入來說,我國種子企業的研發經費總和都不及孟山都的零頭。用行話來說就是我國種業目前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農作物育種創新能力、種業產業集中度、種子市場監管能力仍然較低,品種多亂雜、企業多小散、種子假冒偽劣等問題仍然突出。我國種業正面臨著一場危機。
農民手中一度很少有可以自然留種的種子了。早先種子都是在各家各戶的農民手中,農民年年留種,這家沒有那家有,是安全的。后來不是了,都是年年去種子公司購買,種子公司購買的種子只能夠種一季,是不能夠留種的,否則長出來的是草。種子公司的種子會出問題嗎?只有天知道。但真出問題了,農民哪怕有地也沒有種子下地了,多么恐怖!更何況,據報導,我國的種業公司一度一半以上都被控制在外資手里,或被控制在洋人手中。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要求加快公益性科研院所與所辦企業分離,使其專心開展基礎性公益研究;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鼓勵科企合作育種。此后的幾年間,在一些重大品種上,打破了體制障礙、學科界線、院墻壁壘,組建了集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共同參與的良種重大科研攻關聯合體,以四大糧食作物為主線,解決生產實際中的重大品種需求。
目前,玉米以機收籽粒品種為突破口,大豆以高蛋白食用品種為重點,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去年,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申請品種權64件,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申請62件,相當于過去七八年申請量的總和。6年前,我種玉米用的是先玉335種子,不過現在1萬多畝地已經都換成國產的良玉99了。吉林省榆樹市五棵樹鎮種糧大戶李軍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一開始我對國產種子的質量也有疑慮。2013年試種了400畝,發現國產品種抗大小葉斑病,還特別抗倒伏,今年就全換了。
隨著突破性優良新品種不斷涌現,國內種企的失地正在收復。國產品種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國外品種市場份額呈下降趨勢,水稻、小麥、大豆、油菜全部為自主選育品種,轉基因抗蟲棉品種國產化率達95%以上,蔬菜自主選育品種占87%以上,玉米自主選育品種占85%以上,一批自主研發的突破性苗頭品種增長勢頭強勁。農業部種子局局長張延秋說。
近5年來,雖然全球種業市場總市值有漲有跌,但國內種子市場價值持續提升,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隨著市場壯大,我國種企小、散、弱的格局明顯改善。目前,全國持證種子企業4300家,比5年前減少50%;上市企業50多家,市值超千億元;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的達到200多家,比5年前增加2倍多;前50強市場占有率35%,比5年前提高8個百分點。洋種子大范圍充斥中國農田的局面得到改觀。
通過以上文字,我們也不難看到,中國的政府和企業為捍衛國家糧食安全,保證“中國人的飯碗段在自己的手里”做了大量具體工作,也取得了許多明顯的成效,在一些領域還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和突破。但是,我們也應當清楚的認識到,中國的糧食安全依然面臨的較為嚴峻內外部挑戰,還有大量的課題、難關等待我們解決。
糧食安全無小事,全國糧食部門和農業大軍一定要學懂弄通做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思想重大意義的認識,把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積極擔當新時代糧食行業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堅決守住管好“天下糧倉”,全力保障新時代國家糧食安全。
來源: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發帖IP:218.88.125.52級 別:個人會員
積 分:0
注冊時間:2017-07-20 -
發表于:2022/3/21 12:46:38發帖IP:114.92.202.2
級 別:個人會員
積 分:0
注冊時間:2022-05-05